•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煤炭储备能力如何有保障?

提问者认为标题已经详细的描述了问题的所有要点,
所以没有再添加更多内容。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匿名 提出于2021-09-02
1 关注
0 收藏
1940 浏览

1 个回答

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新媒体-

  迎峰度夏期间,多地用煤需求旺盛,煤炭供应持续趋紧。在稳产增产的同时,强化储备管理成为解决“燃煤”之急的重要举措。

  记者了解到,全国现已建成1亿吨的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根据供需形势变化,国家发改委正在分批次组织有序投放。此外,山西、河南、湖南等地也于近期部署相关工作,多举措扩大煤炭储备规模。

  按照目标,全国将形成相当于年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15%、约6亿吨的煤炭储备能力,其中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不少于2亿吨,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直接调度;另外4亿吨是企业库存,通过最低最高库存制度进行调节。那么如何才能建好、用好这些“调节器”?

  每年安排10亿元中央资金支持建设

  据国家发改委通报,今年已多次向市场投放煤炭储备,主要是在需求和价格增长过快时,择机投向供需矛盾突出、保障难度大的地区,基本达到增加供应、平抑价格的目的。预计在冬季用煤高峰期来临前,还将有3000万吨左右的新增政府煤炭储备能力陆续投入使用。

  记者了解到,在布局上,储煤基地主要分布在煤炭生产集散地、消费集中地、主要铁路运输节点和接卸港口;在政策上,国家每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亿元支持储备设施建设,加上其他支持政策,充分调动各方建设积极性;在管理上,建立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和储备动用投放机制,实现储备基地动态监测和调度管理“全国一张网”。下一步,将继续建设1亿吨以上储备能力,并推动已投入运行的储备设施增加存煤,加强管理,加快周转。

  除了国家层面,多地纷纷加强行动。例如,山西省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全省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年内形成新增300万吨以上的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新增2000万吨左右的商业煤炭储备能力。8月底前,确定新增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建设的项目和企业。在不产一吨煤的湖北,全省最大现代煤炭集散“内陆港”——鄂西煤炭储运基地于近日实现全封闭运行。该省还将建设以荆州江陵为重点的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十四五”期间形成储备能力1600万吨。

  “依托煤炭储备,相当于形成一系列库存调节机制。实践证明,本轮用煤高峰期间,储备煤的及时有效投放,起到了调节市场供应的作用,帮助多地渡过了难关。”易煤研究院总监张飞龙表示,进一步优化煤炭储备体系,将对发挥煤炭“兜底”作用形成支撑。

  面临布局、成本、管理能力等制约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煤炭储备能力整体提升,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多项现实问题仍待解决。

  “在供需紧张的形势下,煤炭库存消化明显,既要协调落实煤源,又要煤价基本稳定,本就不易。而实际储备效果,又受到煤炭有效供应、消费及运输的季节性波动等因素影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教授张博表示,目前,各矿区可储备产量越来越少,加上运输布局日渐完善、物流速度不断加快,实质是压缩了储备空间。用煤企业若面临较大经营压力,难以落实煤炭采购资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储备规模。

  中国煤炭建设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亮称,我国煤炭供需呈逆向分布,随着主产区逐步西移,生产与消费重心将进一步偏离。对照产运需格局调整,储备基地建设布局显得分散且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煤炭转运、配送能力不足。“此外,储备基地建设投资大、运营成本高,盈利能力与市场生产能力却不强。煤炭现货储备还有极易风化、变质甚至自燃的风险,这些都是现实受到制约的问题。”

  “煤炭储备不是简单一存了之,基地不光是煤炭进出的中转站。考虑到行业特殊性,储备煤难以照搬储备粮、储备肉的模式。”某一线资深人士向记者举例,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易导致供应短缺,但这些情况并不具备常态性、规律性,储备太少难以起到应急保障、平抑物价作用,太多又会徒增成本、缺乏经济性。为此,需要配合监测预警、决策调度等高效管理机制,提高响应灵敏度。“要想真正用好储备资源,在动态库存管理、智能调度、监测预警等方面,以及自身成本控制、信息化水平、运输方案优选等方面,各储备基地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功能进行细化

  “有人认为,现在运能上来了,港口铁路设施越来越完善,下游需要直接运过去即可,不用那么多储备。实际并不是这样。”徐亮表示,除了“哪儿需要、用在哪儿”,煤炭储备也是一种调节市场、稳定价格的手段。储备能力不足,甚至有可能导致煤价波动幅度加大。

  徐亮建议,依托行业大数据平台,建立煤炭产运需信息畅通机制,推进煤矿生产安排、商品煤质量与用户需求、储运物流有序衔接。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供需等状况匹配储备能力。“比如,在具备条件的沿海、沿江和沿河港口,铁路可直达运输,但运能不足的华中、西南内陆地区煤炭集散地等,可建立应急储备基地,保证枢纽区域有煤,既能满足当地需求也能支撑中转运输。在需求量大、缺少煤源的湖南等地,远距离运输成本高,可建立大型电煤储备基地。云贵川等区域,自产数量有限,交通欠发达,可建设煤炭洗配储备基地,外调一部分进行洗配。”

  “结合各地煤炭生产量、消费量、调入或调出量及自给率等要素,把握煤炭的流动规律,由分散布局向统一储备转变。不仅包括空间位置的优化,还涉及合理分配问题,兼顾资源配置效率。如一些新能源利用率较高的地区,考虑到风、光资源的波动与间歇特征,未来对煤电及煤炭需求的时段性波动加大,储备、调峰需求必然更高。”上述人士称。

  张博认为,储备能力建设涉及众多产业链环节,在政府推动的同时,也要调动企业积极性。“建议加快成立煤炭资源储备专项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在有条件地区,将煤炭储备能力与企业煤炭产能挂钩。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建设的煤炭储备能力可以与等量产能进行置换,提高储备基地市场竞争力。”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于 2021-09-02 13:49
0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