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如何才能更好地透视新科技?

提问者认为标题已经详细的描述了问题的所有要点,
所以没有再添加更多内容。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匿名 提出于2020-06-28
1 关注
0 收藏
995 浏览

最佳答案 2020-06-28 16:26

  4月29日,包括科技部在内的几部委发布了《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其中提到“将科学普及作为基础研究项目考核的必要条件”。这将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让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公众所熟知和了解。

  科普已经从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而以新科技为代表的优秀科研成果更应该加强科学普及的力度,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写道:"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我想他之所以这样说,可能在于一项先进的技术往往并不能迅速地普及开来,在常人看来,这些技术的酷炫似乎就是某些魔法师的作品。若要让这些看似魔法的东西为常人所接受,则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来开展科学普及,让人们形成理性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改版后开播的《透视新科技》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它是对新科技的一种“怯魅”,从科学和科普的眼光来看待新兴科学技术,让科学技术走入公众的视野,消除人们的疑虑,增加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该栏目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全球科技前沿,聚焦重大科学工程,解读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打造了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高端科普栏目。

  曾经撰写了《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的伯纳姆曾经认为,科普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科学家撤出了科学普及的阵地,尤其是到20世纪,科学家越来越多地撤出了科普阵地,把它留给了媒体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如此一来,科研工作者或者说科学家的缺位,就给非科学及伪科学的传播留下了“空间”。尤其是一些新颖的科学概念和词汇突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时,很多假借着科学的外衣而从事非科学之实的行为就会随之出现,它们不仅迷惑了受众,让他们对科学产生不切实际的看法和想法,有时候也会让他们“人财两失”。所以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平台和媒介来对科学进行传播,对新科技进行透视。

  有一种观点认为,除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之外,我们还需要公众理解研究,也就是要公众去理解“正在形成中的科学”,而这些“正在形成中的科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前沿的科学和技术,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他们不太可能会去直接地接触这些前沿的成果,而往往是通过大众媒介来知悉的,那么科研人员在这些大众平台上的表现就会影响到公众对这些内容的感知和看法。因而我们可以说科研人员带领公众对新科技进行的透视是一种科学传播的价值回归。因为没有传播的研究是未完成的研究,同时也回应了伯纳姆的观点,即科研人员回到了自己的科普阵地。

  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的现象是,某些商家用对科学产品和成果的强调来代替对相关知识的普及,虽然这有些本末倒置,但是似乎消费者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因为他们不太在乎某项成果背后的科学是什么,他们在乎的是,只要付了钱,某个被施了魔法的产品就应该灵验或者说有效。或者说大部分报纸读者和电视观众越来越把阅读和观看科学作品当作一种娱乐,他们很不情愿去折磨自己的脑细胞来费劲地理解科学背景知识,而只愿欣赏和享受科学的产品。而如果需要多这种观念“怯魅”,那就需要科研人员去帮助人们透视这背后的科学,因为与克拉克的那句话相对应的是,脱离了知识背景的技术离巫术本来就不远。而纵观《透视新科技》系列栏目,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主持人与一到二位嘉宾的对话,就是对新科技的抽丝剥茧,把它至于具体的科学背景与时代背景中去,从而让公众看到新科技的本来面目。

  当然,对新科技进行透视也离不开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否则就是在卖弄“高概念”,用一种迷思去破除另外一种迷思,最终依然会让目标受众云里雾里,依然感到困惑不解。所以我们在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的时候不能脱离开具体的情境来谈技术或者某项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还科学和技术本来的面貌,让公众真正地走进科学和技术,真正地透视好新科技。

参考文献:《如何才能更好地透视新科技》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其它 0 个回答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