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5G技术为什么要下井,其在井下克服了哪些困难?

提问者认为标题已经详细的描述了问题的所有要点,
所以没有再添加更多内容。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匿名 提出于2020-07-13
1 关注
0 收藏
2402 浏览

1 个回答

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新媒体-

  从通信行业来看,5G技术正式投入商用以来,譬如云游戏、云AR/VR、个人视频直播等业务风生水起,让消费者耳目一新。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端的业务提升仅仅是4G技术服务的自然演进。5G技术的巨大价值要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工业互联网。

  从煤炭行业来看,我国现有煤矿5300多处,分布区域广泛,开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表示,大容量快速通信一直是智慧矿山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5G技术具有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的特点,能够为煤矿物联网的实现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5G技术下井克服了哪些困难?

  2019年9月5日,阳煤集团、中国移动、华为公司成立5G通信煤炭产业应用创新联盟;2019年9月21日至10月1日,各方多次深入研讨后,确定新元公司为5G技术矿井试点。

  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教授孙继平看来,5G技术下井,首先要解决防爆问题。针对此问题,创新联盟对5G基站进行了特殊防爆改造,成功研发出首款矿用5G基站。

  “另外,井下环境狭小,要求我们把基站做得尽量小型化,功能要尽量强大。”华为公司全球5G市场部部长赵志鹏介绍。

  在精准授时上,地面上的5G基站由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精准的同步授时。如果时间不能同步,设备之间数据传输就会产生误差。

  “井下500多米显然无法接收卫星信号。为此,我们专门研发了井下5G基站网络同步授时技术,精度为100纳秒以下,也就是亿分之一秒。”中国移动山西分公司能源行业5G技术总监吕乐说。

  5G技术应用在生活中,更多的是下行需求。对于矿井而言,则是监测数据上传量大、指令下传量小。为此,创新联盟将传统大下载的上/下行2:8时隙比研发调整为大上传3:1时隙比,单个基站上行峰值速率达到1100Mbps(兆比特每秒)以上,下行峰值速率达到300Mbps以上,满足了工业上传下控需求。

  此外,创新联盟研发了大功率分体式矿用5G BOOK基站和矿用大增益天馈,确保只要通过两个5G基站,就可以为煤矿一个最复杂的综采工作面提供完整、全面、有效的5G网络服务。

  5G技术下井现在能做什么?

  “现在我正在小列车集控室,进风巷工作面正常。”5月27日,新元公司跟班队长郗书博在地下534米,“搭乘”5G网络与井上总调度室进行视频通话。

  5G网络因其显著的性能优势,革新着传统井下作业模式。

  井上看清井下——和4G网络小于20Mbps的上行带宽相比,新元公司5G专网具有超千兆上行带宽,使单站拥有同时传送50路以上4K高清画面的能力,结合视频智能AI分析技术,让技术人员“身临其境”。

  井上控制井下——相较于4G网络、WIFI网络大于50ms的时延,5G网络小于20ms的低时延、快切换和抗干扰、高可靠的能力,使远程控制成为现实。

  末端设备轻松“剪辫子”——借助5G网络,职工可以轻松“剪”掉井下工业环网末端的设备通信线缆,同时方便移动设备。

  井下万物互联、多网归一、统一运算——5G网络海量连接和大带宽的特性,使井下每个系统一张网、信息互相隔离的情况成为过去。

  阳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翟红介绍,近年来,新元公司井下系统已减少操作人员321人。

  5G技术未来还需要做什么?

  6月9日,阳煤集团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签署了5G+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化矿山建设企业技术标准框架协议,借助阳煤集团示范项目的原创和先发优势,共同研究制定煤矿5G总体网络框架、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及相关技术要求标准。

  结合应用场景对5G网络进行设计优化,深入推进各链条的“剪、看、控”能力,同样是工作重点。

  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陈豫蓉告诉记者,下一步,要提升5G网络能力,开发通用5G网络物联网模组,实现现有设备“即插即用”;通过不断升级VR高清视频、热成像、激光扫描、智能AI识别等技术,实现暗环境画面可见。

  5G技术下井将推动煤炭产业链的巨大变革。但5G技术工业应用研发投入大,涉及领域广,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通力合作,成立更广泛的技术应用联盟,互有重点,互通有无,互相借鉴,扩大5G+智能煤矿产业生态圈。

  “5G技术倒逼我们转变思路,推动基于5G技术的设计理念变革,加强基于5G传输技术的煤矿设备及其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翟红说。

参考文献:《5G技术赋能阳煤煤矿智能化》

发布于 2020-07-13 16:12
0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