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

提问者认为标题已经详细的描述了问题的所有要点,
所以没有再添加更多内容。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匿名 提出于2020-07-27
1 关注
0 收藏
1421 浏览

1 个回答

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新媒体-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孙早研究团队,尝试将工业智能化、产业升级、生活成本差异和劳动力就业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以Acemoglu and Autor(2011)基于任务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剖析工业智能化发展引致中国就业“极化”的机理,进而利用中国2001—2015 年省级面板数据予以验证, 进一步揭示产业升级和生活成本因素对工业智能化导致的不同区域间就业结构差异的影响。

  与现有文献相比,这项研究的贡献在于:

       ①首次基于工业智能化这一视角,探究其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已有相关文献大多从信息技术进步角度分析中国整体或高技术产业的就业状况,随着建设制造强国进程的推进,系统考察工业智能化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充分考虑了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区域间工业智能化和产业升级不平衡发展的经济现实,揭示了发达地区的就业结构呈现出不同于欧美国家“两极化”现象的独有特征。孙早教授等的研究不仅检验了常规型技术进步理论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时可能存在的缺陷,而且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围。实证结果显示,最可能出现类似发达国家就业“两极化”现象的东南沿海地区,在过高生活成本的作用下,工业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反而使得该地区的就业结构出现“单极极化”趋势。

       ③与现有文献大多利用工业机器人等单一侧面数据分析智能化对西方工业化国家就业结构的影响的做法不同,孙早教授等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包括基础建设、生产应用、竞争力和效益三个主要内容的较为全面的工业智能化水平测度指标, 检验了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④孙早教授团队发现,过早的“机器换人”会导致中国出现“未富先极化”的就业问题,稳就业甚至提高就业的关键在于提升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受生活成本等因素的负向影响就越小,随着工业智能化进程的深入,各地区对高教育程度劳动力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研究最后发现,在新科技革命时代,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途径。在各地区加快产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改造的大背景下,中国就业问题愈发表现为与劳动力技能匹配相关的结构性矛盾,而稳就业则是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研究发现:

       ①从全国范围看,工业智能化发展会导致就业结构呈现“两极化”特征,促使先进机器设备替代高中和初中劳动力,同时提高了专科及以上与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就业。

       ②分区域考察,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东北地区的工业智能化发展将会使得这些地区出现就业“两极化”现象,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则在过高生活成本的作用下呈现出“单极极化”趋势,工业智能化加剧了这两个地区机器设备对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替代。

       ③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智能化对低教育程度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区域生活成本对小学及以下劳动力的挤出效应不再显著, 对初中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就业挤出效应仍非常显著。

       ④工业智能化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对高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就业需求越大,北部沿海地区对大学本科及以上劳动力的需求远大于其他地区,紧随其后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并且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就业受到生活成本因素的负向影响就越小。

  孙早教授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①工业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替代越来越多的中等教育程度劳动力,而劳动力就业转移要求加快人力资本提升。政府应持续大幅增加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整体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特别要大力支持职工在岗、转岗技能培训活动,帮助劳动力实现技能提升和就业转移。同时,应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劳动力市场信息流动的灵活性,减小劳动力流动阻碍,提高劳动力就业。②东南沿海地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抑制房价等生活成本的过快上涨,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和租赁机制,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保证子女入学等公共产品供给,以减小劳动力的生活压力,提高城市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③为应对工业智能化发展对高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国家应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加快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建立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才的有效衔接, 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 使其充分发挥在不同环节对智能化进程的有效推动作用。④为满足工业智能化转型对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应加快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支持高校建立智能制造学科体系,培育对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高度的理解运用能力、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能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

发布于 2020-07-27 11:33
0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