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国高端科学仪器的进口依赖度与芯片和石油并列前三,进口依赖度达到90%,比芯片和石油还高。这成为人们的新焦虑点。
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高端科学仪器是前沿科研的必要条件。中国进口的高端科学仪器有很多来自美国,或者采用关键美国技术。在中国科研向高端全面挺进,而美国对中国的封锁越来越无底线的现在,中国高端科学仪器遭到禁运是很现实的危险,对中国前沿科研的影响不言而喻。
“什么是高端?”陈建钢对高端科学仪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政府和企业不能只看重仪器性能指标的高精尖,还要借鉴欧美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产品。
“我发现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有一个很大差别,本土企业在产品开发上往往采取跟随策略,而外企最关注的是中国政策动向,根据新政策来预测哪些市场会增长。比如几年前,它们预测土壤污染分析仪器的需求量会增加,就加强了这方面的研发投入。”
由此可见,研发紧贴市场需求,有望提高常用仪器的国产化率。在此基础上,本土企业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高精尖科学仪器研发。
一、中国科学仪器方面研发现状
中国在中低端科学仪器方面是能够自给自足的,在品种、质量上也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不仅因为门槛较低,也因为使用数量较大。只要有足够市场,入门门槛足够低,中国制造都能白菜化。
在高端仪器方面,情况就比较尴尬。市场较小,碎片化严重,更加要命的是,“蓝筹股”心态严重。这好比医用核磁共振,如果用进口设备照出来有误诊,人们的反应常常是“这东西总是有一定的误诊的”,但要是国产设备做出同样的诊断,就不一定那么宽容了。这未必是崇洋媚外,而是对已经打出牌子的厂家的信任。这种信任来之不易,是先发者优势。
先发者其实也有成长中的阵痛的。但在心理上,那是行业的成长期,有阵痛难免。到先发者已经过了成长期,不再阵痛了,后来者要过自己的成长期的时候。但这是产品的成长期,就行业而言,已经时候成熟期了,用户对阵痛的忍受度就较低:能不阵痛,谁喜欢阵痛啊,耽搁不起,不就是加几个钱吗?
高端科学仪器不同于一般产品,与科学前沿的联系很紧密。没有大量的手工实践,自动化就无从谈起;没有大量的反复实践,质量和可靠性就无从谈起;没有大量的应用实践,应用拓展就无从谈起。
有说法用进口仪器的好处之一是“有地方问问题”,在实验中卡壳了,可以到国内外相关论坛上问问题,常会有热心人分享经验之谈,这正是中国在实践上落后西方的最好写照。
落后不丢人,但先进是学不来的,是干出来的。中国科学家们正在学中干、干中学,他们积累起的足够深厚和广泛的知识和经验,才是中国高端科学仪器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二、被欧美长期垄断
目前,美欧日等国家几乎垄断了全球科研仪器的市场份额。相比于食品、日用以及电子产品等领域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科研仪器领域百亿美元的全球市场似乎有些小巫见大巫。不过正是这百亿美元的市场,正领航着未来全球科技发展的方向。
美欧日等国能在科研仪器领域实现垄断,自然是因其在基础学科领域的长期深耕,而科研仪器市场也逐渐形成以科技强国为核心的垄断局面。这片市场的蛋糕就那么大,如果拿不出可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的产品,那么任何新兴公司都将面临破产的危机。
能力在诸多行业中可能连中游都算不上。不过人家有成熟的产品和供应链体系,哪怕躺在功劳簿上也鲜有挑战者能抢走它的市场。
三、缺乏深度解析
据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进口科研仪器花费3380亿元,而这几乎与我国芯片研发的投入持平。可更悲催地是,芯片技术尚可以加大研发力度突破封锁,而科研仪器领域想要突破垄断,那更是连基础都难以建立。
我国在科研仪器领域最大的短板在于基础学科研究领域的落后,要想制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研仪器,必须事先对要研究的对象进行深度解析。在对研究对象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制造出具备竞争力的产品。
再者,科研仪器对应的研究对象,一般都具有国际认证标准,而美欧国家长期垄断科研仪器市场,国际上也多采用美欧认证的测量标准,我国想要突破限制,必须制定符合国际认知的统一标准,并配套制作科研仪器。
最后,还有一个制约我国科研仪器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缺乏对高端仪器研发的信心。我国能够自主生产的科研仪器大多以低端辅助为主,其中的利润是很低的,而企业一旦铤而走险尝试高端仪器领域,很可能赔的血本无归。
四、如何打破依赖进口的困局
从这里,打破依赖进口的困局从两个方向入手。
首先,中国科研正在向最前沿全线挺进,在此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会发明自己的新仪器,建立自己的新方法,中国的科学仪器厂家必须把持住机会,积极与学术界合作,放眼长远。这是拉平起跑线的最好机会。在此期间,只要各方真诚合作,同舟共济,成长与阵痛都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中国的中端科学仪器也会稳步向高端渗透,这已经在大量中国制造百试不爽了。日拱一卒,愚公移山,慢一点,但是扎实。
比较焦虑的是万一美国全面禁运,怎么办?这和先进芯片制造一样,反而打破了依赖进口高端科学仪器的“蓝筹股”心理了。成长期也好,阵痛也好,该承受的,都会承受,反而是对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促进。
中国崛起是全方位的。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在大部分领域冲破马太效应的临界点,剩余的也在加速冲破。就科学仪器而言,最前沿和中端都没有多大问题,中端偏高也在被中国日拱一卒地啃下来,现在缺门的是在西方已经成熟但中国还在追赶的高端。但这个缺门是暂态的,在逐渐消失。
文章来源:晨枫老苑,食在旅途,上观新闻
转载本文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参考文献+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侵权必究。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