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质成土中的土壤均自然形成,且难以改变,只能通过人工方式进行表层土壤改良;而大范围、高强度的矿山开采造成煤层上覆地层,特别是土壤层的破坏,为土壤层(地层)重构创造条件和机会,但许多矿山生态修复实践中不合理的矿山土壤重构导致土层混乱、表层土壤缺失或不足、重构失败的结果,对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土壤重构提出新挑战,因此,应对科学的人工地质成土引起高度重视。
矿山生态修复的地质成土(简称矿山地质成土)是指仿自然地质成土过程,通过矿区可利用的成土母质或土壤材料,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促进土壤快速发育和熟化并在短期内形成期望土壤功能、达到自我可持续发育状态的过程。显然,“矿山地质成土”就是“矿山人工成土”或“人工造土”或“造土”。
矿产资源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土层、地层,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可作为土壤的原始材料,为重新构造土壤提供很好的契机。可以利用自然地质成土的原理,在短时间人工快速成土和熟化、重新构造出适宜的土 壤,为矿山生态修复奠定基础。
从地质学视角,自然地质成土的内涵就是构造土壤。土壤的漫长地质成土过程是在各种地质作用和地球化学与生物作用下,不仅形成了熟化的土壤,也形成丰富多彩的、不同类型的土壤剖面结构。从矿山地质成土的视角,其核心是将不同备选土壤材料,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在短时期形成期望的土壤,这也可称之为 “造土”。
从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视角,自然地质成土与土壤重构二者目的和内涵是一致的,都是重构土壤。土壤重构不仅需要各种不同功能、不同生态空间位的土壤,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土壤剖面构型。因此,土壤重构的实质首先就是土壤材料的筛选与重构(或称“造土”,即矿山地质成土),然后再将土壤材料进行垂向的土壤剖面的重构,即“造土”加“土壤剖面重构”。也可根据土壤剖面重构分析中的土层生态位宽度不足的土壤层进行“造土”以弥补,因此,矿山地质成土是矿山生态修复土壤重构的一部分,是其基础和首要任务。
转载本文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参考文献+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侵权必究。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