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做学问需要好奇心,需要兴趣。好奇心就是童心,对什么都好奇,问题多,喜欢问。对一件事情执着地喜欢,就一定是感兴趣了。
做学问的人也都会有一些独特的心理体验,如困惑了很久的一个问题,突然明白了。科研思路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摸索了很久的实验方法突然成功了,几经折腾的稿件终于被接受发表了,熬夜奋战的学位论文终于完稿了… … 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出乎意料的喜悦,那种从天而降的幸福感,是学问人特有的。
有研究生问:“我感觉对科研失去了兴趣,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做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报告的时候,我经常引用一位研究生十年前在科学网上写的话:“当初自己第一步踏入科学院大门的时候,也曾信誓旦旦想在这里做出一番事业,在这个传说中中国最好的科研条件与科研环境的院子里。然而三年多过去了,自己的抱负也在一天天被磨灭,机械重复的实验操作并着生活演绎着一个穷苦博士的本色生活。长期的基础研究除了一个个数据累积让人看不到丝毫的创新或者进展,写的文章也丝毫无新意,完全是为了毕业,而非研究。
...... 我时常痛苦的不只是身体上遭受的折磨,更是对自己未来的定位,自己科学研究的意义。”
先不讨论这位学生的感觉是否正确 (如收集数据本来就是很枯燥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很折磨人的。这种心理状态也是很常见的。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解除这种心理。
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没有成就感,看不到希望。所以,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成就感。
我们常说劳动使人快乐,但也有不少人说:一般人都是不喜欢劳动的。劳动不快乐,也是没有成就感的一种体现。人们一般付出了劳动,就会有一种期盼,希望看到一个自己满意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自然就不快乐。劳动是需要回报的,费力不讨好,就没有成就感。人不能总是付出,不能总是期待,不能总是看不到希望。一次次的失望,人就没有了希望。
成就感就是兴奋剂。所以,要时不时地有个小成就。小成就多了,心理快感就多了,幸福感自然就有了。
怎么才能让自己经常有小成就呢?多给自己设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小目标围绕着自己的大目标。一个个小目标实现了,离大目标就越来越近了。逐渐看到了希望,离预期越来越近,就会幸福感满满。设定小目标是很容易的,如规定几天精读一篇很久就想精读而一直没有读的论文,完成一篇曾经想写而没有写的科普文章,整理一下自己的笔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留出时间去一趟一直想去而没有去的公园、博物馆,或者看一场自己很早就计划的音乐会… …
一直憋大文章(点数高的文章)的研究生们,也要时不时地发表一篇小文章 (其实文章不在大小,而在科学意义)。如果一直没有文章发表,看到周围同学们都有文章发表了,心里难免会有些焦躁。
能够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方式很多,总能找到让自己有成就感的办法。生活中经常有成就感,有了幸福感,就会保持科研的新鲜感。
来源:科学网王德华博客
转载本文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参考文献+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侵权必究。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