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煤矿智能化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

提问者认为标题已经详细的描述了问题的所有要点,
所以没有再添加更多内容。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匿名 提出于2020-06-28
1 关注
0 收藏
6445 浏览

1 个回答

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新媒体-

  近年来,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煤矿的智能化建设也不断加快,采掘运等煤炭生产各主要环节已实现了高度机械化以至自动化,采煤工作面机器人,钻锚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都已在煤矿井下得到应用。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78.5%,已建成200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为煤矿智能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国家层面也注意到智能化在能源领域的重要价值。2020年2月25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等8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煤矿智能化水平,促进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制约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问题集中在井下高效通信、装备智能化、决策智能化等一系列技术方面,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数据汇聚不足,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受煤矿传统管理的制约,各信息系统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部门之间和专业之间的数据各自独立,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标准,致使数据无法关联与融合;另一方面部分信息尚未数字化,总体来说数据信息量小,精度低,类型单一,难以支撑大数据挖掘、预警分析、高精度三维模型、人工智能计算等技术应用的需求,以回采工作面为例,受有线网络布置及移动通信的限制,仅传输矿压、瓦斯、粉尘、综采设备等极少信息,且各个监控系统独立,点位较少,传输时间间隔较长,距离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管理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2)数据传输能力不足。当前井下互通、井下与地面通讯网络带宽、速率、实时性等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高清视频等大数据量的传输,导致无法实现视频驱动的智能化开采;设备间的关联依赖中间节点,无法即时大规模互联,影响井下开采环境安全生产信息的全息感知;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不能及时用于设备控制,制约了先进技术的使用。

  (3)应急响应被动滞后。灾害监测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多数判断仅仅依据规程和制度约束,灾害告警属于被动的、事后响应式的,且大部分应急预案较为简单宽泛,缺乏具体操作和技术性内容,现场适应性不强。

  (4)管理决策的智能辅助不足。受通讯带宽、计算能力和智能决策模型的限制,多数分析仅仅依靠经验判断和简单的统计分析,缺乏对海量数据、多因素的实时智能分析,无法对井下生产现场实现安全态势判断和管控,难以为企业运营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5)设备可靠性和传感精度差。大型采矿设备作业机械、缺乏柔性,智能化水平较低;为安全作业布置的大量传感器采集数据较为单一,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用途单一,且传感器仅仅具备数据采集功能,没有数据分析能力,既加大了数据传输带宽的消耗,又限制了与设备联动管控的能力。

参考文献:《融合5G 技术生态的智能煤矿总体架构及核心场景》

发布于 2020-06-28 09:37
0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