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怎样让创新不找死?

提问者认为标题已经详细的描述了问题的所有要点,
所以没有再添加更多内容。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匿名 提出于2020-08-17
1 关注
0 收藏
1193 浏览

1 个回答

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新媒体-

  有的要求思想开放、有的要求做事严谨;有的强调技术,有的强调管理;有的强调常识,有的强调方法;有的时候要求勇于创新,有的时候要求善于创新。下面,我想用一张图,把一些矛盾想法串起来、解释一下。

attachments-2020-08-AjDI7rij5f39de20e3125.jpg

  我们首先要知道:创新的风险很大。国外统计,3000个创新想法中,平均只有一个最终取得成功;十多个创新项目中,平均只有一个能够取得成功。所以,柳传志先生才会说:守成是等死,创新是找死,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使用“分离原理”,把创新的过程展开来。我们来看如下的一个图:创新的过程,是从上千个想法中找到一个成功的过程。

  创新有一个“先大胆思考,再认真收敛”的过程。我们说创新要大胆,主要是指的前期、即产生创意的过程;说创新要谨慎,主要是指的后期,即筛选、策划和实施的过程。

  杨振宁教授非常欣赏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教授。杨教授说:泰勒每天都有许多想法,有了想法就主动和别人去交流。遗憾的是:他的想法几乎都是错的。但杨振宁教授却说:如果他每天有半个想法是对的,对科学的贡献会有多大呢?科学家是这样,技术创新工作也是这样。大前研一先生就发现:善于创新的企业,一定是有了很多想法之后,再进行创新;有了不多的想法就去创新,一般是不善于创新的企业。所以,企业想搞创新,就要鼓励大家有想法,要鼓励大家去交流;把创新想法的“基座”做大、做到数以千计,这是企业走向创新的第一步。

  下面一个过程,是一个筛选的过程。

  如前所述,不是所有项目都值得去做,要把值得做的项目挑选出来。我意识到:这个筛选过程,其实并不是只有一步,而是至少有2~3步。

  第一步是常识性筛选。通俗地说,要把1000个想法筛选掉900个。我研究了多年创新,主要就是针对这个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我提出了3个小问题:用户和利益相关者是谁?用户是如何使用这个技术的?为什么别人不来研究这个项目?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常识关”就可以过了。我经常讲的“人择难题”、“潜在需求”等也是针对这类问题的。

  我曾经感到奇怪:为什么国外有关创新的著作没有提起这样的方法?后来终于想明白了:重要的东西一直都能得到满足时,人们往往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这就好比:空气很重要,人们却感觉不到;粮食很重要,农民却不赚钱。国外善于创新的企业都是有常识的。国外的创新理论,针对的是有常识的人。所以,作者会忽视这些“小儿科”的问题。但是,我国的科技界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常识,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我亲眼见过的项目中,大多数都过不了“常识关”。一些国家级项目、“大师”级的人物,经常犯常识性错误。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很多学者,没有从事真正技术研究的经验、是靠论文起家的。不懂技术创新的常识,也就正常了。

  在不懂常识的地方,最容易犯常识性的错误。所以,最初的1000个想法中,900个会犯常识性错误。我感到搞不清上述三个问题的项目特别常见,也就有道理了。

  第二步筛选,是找出企业适合做的项目。通俗地讲,就是要把100个符合常识的项目中,找到10个适合企业自己做的。

  现实中,有些项目A企业适合做、B企业就不一定适合做。项目的选取,必须结合自己企业的特长和战略。国外的很多创新理论,都是针对这个环节的。这个环节的项目选取,是有技术性的。比如,做SWOT分析。再如,第三代研发中提出了三个原则:技术和业务的结合、长期和短期的兼顾、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根据这样的原则,促进企业创新投资的收益最大化。

  第三步的筛选,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筛选。如前所述,十个创新项目中,真正成功的不到一个。面对这样的困惑,需要在过程中把握。对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的投资行为,投资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过程中筛选的目的,是要把创新的资金向能够成功的项目倾斜。让失败的项目尽快失败、花最小的代价失败。从投资的角色看,如果只花了很少的钱就不做了,就不算真正的失败,而是“不成功也不失败”。我曾经反复强调:“善于创新的人,不能保证成功,但可以保证不失败”,就是这个道理。

  我谈到的创新项目的策划原则,如“以终为始、需求驱动”、“全面思考、逐步深入”、“先做成、后做好”、“先研究、再开发”都是这个原则。

  第四步是针对最终成功的那个项目,对方法和路径的筛选。即便是对能够成功的项目,也要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考虑问题,要让投入尽可能少、收益特别大。这里也有很多的办法,如采用数字化仿真方法、原型方法、分步实施小步快跑原则、知识重用、开放式创新等。

  所以,“柳传志之问”很容易回答:要通过创新管理,在上述每一个步骤中提高投资的投入产出比;让企业创新投入的收益大于支出,创新就不会找死。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公众号

发布于 2020-08-17 09:33
0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